山里的农民想发展产业致富,没有起步资金是一个共性的难题,而向银行贷款却常常被拒之门外。原因很多,其中农村农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首当其冲。
宁洱县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来到村民家中讲解贷款授信使用情况。
新年伊始,记者来到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镇荒田村上啊宽村民小组村民,这里的村民却并没有出现因为“缺资金”而未能发展产业的现象,宁洱县农村信用社在村里启动的信用体系建设,信贷员走村入户开展调查,为每户村民建起了完备的“经济档案”,作为给农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依据,不少农户因此获得了贷款授信额度。
已经于3年前脱贫的村民陆云松,在其家门前的一块“建档立卡明白卡”上赫然写着其致贫原因是“缺资金”。正是收益于信用档案的建设,他陆续获得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授信15万元,有了发展资金,他在村里第一家开展生态茶园改造,目前11亩茶地全部留养成大树茶,价格也翻了几倍,单茶叶一项的收入每年就上万元。去年他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发展香橼佛手种植达11亩,一项项产业培育让他坚定了致富的信心。
宁洱县农村信用社在荒田村14个村民小组全面开展农户经济档案建设,共有256户农户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共发放贷款1480万元全力支持荒田村特色产业发展,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到了8637元。
?
[责任编辑:
韩文萍
]